杭嘉湖盛產絲綢,養蠶是這一帶農民的主要產業,烏鎮地處杭嘉湖的腹地,蠶業更占很大比重。蠶花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民的收入和這一年的生活。對于重要的東西,人們便會設立一些禁忌,很多生活習慣也會圍繞著它而變化,甚至娛樂也離不開它。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烏鎮一系列有關蠶花的風俗習慣。
【贊蠶花】
每年春季養蠶前夕,常有一些民間藝人背著竹簍,簍里放著一條無毒黃蟒蛇,來到蠶農家門口,口中唱道:“青龍到,蠶花好,去年來了到今朝,看看黃蟒龍蛇到,蠶花廿四分穩牢牢。”一邊唱一邊將黃蟒蛇捉出來放到蠶農家堂屋里,任其游走,唱畢再捉回簍中。蠶農則以絲綿或米相謝。此即“ 贊蠶花”,可致蠶花獲得好收成。
【蠶花綿兜】
舊時蠶農家中生了小孩,有用蠶花綿兜給小孩翻制棉衣的習俗。蠶花綿兜,即家中老人去世后,晚輩往往要用幾只綿兜,由夫妻二人扯松后一層層覆蓋在逝者身上,最后留下的一二層綿兜。傳說小孩穿了用這種蠶花綿兜翻制的棉衣,可身體健康,無病無災。
【望山頭】
當蠶寶寶經過四眠,開始爬上草龍結繭子時( 蠶農稱之為“上山”),新近嫁出過女兒的蠶農家都要準備豬肉、黃魚、軟糕、枇杷等禮品去女兒家探望蠶寶寶上山的情形,俗稱“望山頭”。
望山頭源于一個小插曲。有一蠶農家新娶進一個不會養蠶的媳婦,但這個媳婦聰明伶俐,邊學邊養,居然把蠶寶寶養得很好,安全送上了山 。此時,親家來探望女兒,他從沒有養過蠶,沒見過蠶的模樣,就好奇心起,悄悄來到蠶房。一看出了神,出來時忘了關窗戶。蠶家主人回來后,見蠶寶寶吹了風,擔心今年的蠶花要沒戲了。沒想到,采繭子那天打開蠶房一看,只見滿山一片雪白的繭子,收成比同村任何一家都好。村人總結說,他家蠶花這么好,是因為親家來探望的緣故。 于是便有了“望山頭”的習俗。
【軋蠶花】
每年清明時節,蠶鄉都要舉行迎蠶花廟會。在這些迎蠶花會上,蠶娘們佩戴用紙或絹做的蠶花,在廟會上走走軋軋,祈求帶回蠶花喜氣,這就叫軋蠶花。起初只是大家來燒燒香,軋軋鬧猛,后來慢慢發展成廟會,一時商販云集,演戲雜耍,熱鬧非凡,亦稱軋蠶花。這種風俗一直延續至今。軋蠶花時,青年男女有些碰撞是允許的,現在,有些青年借此尋找意中人,這“軋”的含義就擴大了些。
【養蠶禁忌】
禁止生人進入蠶房:主要是怕生人帶來晦氣,影響蠶的生長。有的會在大門上貼上寫有“蠶月免進”的紙條,或在門口放一根捆有桃枝的扁擔,以示警。
禁止油、煙、噪聲:蠶房絕對保持安靜和干凈。
禁止不吉利語言:在養蠶期間,很多語言必須改變說法。如“四眠”要叫“大眠”,四與死同音。“蔥”改叫“香頭”,怕蠶寶寶被“沖”掉。“醬”要說“咸酸”,怕蠶寶寶得“僵”病。“筍”也得改叫“蘿卜”,怕蠶寶寶被“損”了。
禁止搭空頭棚:蠶四眠后上山棚結繭。這山棚一定要等到蠶成熟后再搭,如果蠶尚未成熟就搭,稱搭空頭棚,不吉利。搭山棚時禁止赤膊。
【拳船與船拳】
拳船長年泊于水面,在“咚鏘咚鏘咚咚鏘”的鑼鼓聲中,船上會有武師身著練功服,手持刀槍劍戟,“廝殺”得難解難分。這便是烏鎮民間的傳統節目——拳船。
拳船又稱船拳,相傳始于南宋時期,在太湖流域十分盛行。舊時烏鎮水系發達,而太湖湖匪盛行,官府又往往肅匪無措,無力保障地方平安。因此船民、漁民自備民刃,聘請武師,公開練武,既練武強身,又抵御湖匪。逐漸發展而成拳船。現在的拳船已不復練武防匪之效,但在船上習武健身,卻已作為一項傳統活動,流傳至今。
烏鎮的拳船已嫡傳五代,所練武功源屬少林北派功夫,拳法多樣,有少林拳、少林棍板凳拳等50多套套路。拳師們每天在這里舞槍弄棍,以弘揚“以武會友、強身健體”的宗旨,也為游覽烏鎮的八方來客送上一道鄉土味十足的武術大餐。
【高竿船】
與蠶鄉風俗有關的一種娛樂形式,是一種當地特有的民間體育活動。停泊在河面的大船中央放置著一個巨型石臼,上插一根碩大的毛竹。毛竹下方有四根短毛竹從四個方向加以固定,表演時又有幾名壯漢輔助控制主竿。表演者爬上竹竿梢時,毛竹便彎成九十度的弧形,在人體重力的作用下晃晃悠悠的,令觀者的心也跟著顫悠。高竿船的表演者一般身著白色服裝,象征蠶寶寶的形象。表演動作有金猴望月、鴿子翻身、倒豎蜻蜒、單臂吊立等,驚險精彩令人嘆為觀止。
以前拳船和高竿船表演一般在清明前后的農閑時節進行。現在,為了讓游客領略江南風情,如氣候條件允許,在東柵景區的市河上,每天都能看到高竿傳人的精彩表演。
關鍵字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