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烏鎮近郊的譚家灣古文化遺址考證表明,大約在7000年前,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。 那一時期,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。
春秋時期,烏鎮是吳越邊境,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,史稱"烏戍"。
秦時,烏鎮屬會稽郡,以車溪(即今市河)為界,西為烏墩,屬烏程縣,東為青墩,屬由拳縣,烏鎮分而治之。其后,烏鎮或屬浙江的湖州、嘉興管轄,或屬江蘇的蘇州治理。
唐時,烏鎮隸屬蘇州府。后梁,隸屬不變,為吳越國地。后晉天福五年(940),置秀州,青墩遂屬嘉興縣隸秀州。
宋淳化三年(992),烏鎮屬烏程隸湖州。熙寧十年(1077),析嘉興縣西境的梧桐、永新、清風等5個鄉歸崇德縣,青鎮在清風鄉,屬崇德隸秀州。元豐初年,有分烏墩鎮、青墩鎮的記載,后為避光宗諱,改稱烏鎮、青鎮。嘉定年間,升嘉興為軍,青鎮遂屬崇德隸嘉興軍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),烏鎮為湖州路烏程縣地,青鎮為嘉興路崇德縣地。鎮地設都巡檢。
明宣德五年(1430),析崇德縣的募化、千金、保寧、清風、永興和梧桐六鄉置桐鄉縣,青鎮屬之,隸嘉興府;烏鎮仍屬烏程隸湖州府。這一隸屬關系至清未變。
民國元年(1912),烏、青兩鎮依舊分治。1950年5月,烏、青兩鎮終于合并,稱烏鎮,屬桐鄉縣,隸嘉興,直到今天。
據烏鎮近郊的譚家灣古文化遺址考證表明,大約在7000年前,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。那一時期,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。春秋時期,烏鎮是吳越邊境,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,史稱"烏戍"。
秦時,烏鎮屬會稽郡,以車溪(即今市河)為界,西為烏墩,屬烏程縣,東為青墩,屬由拳縣,烏鎮分而治之。其后,烏鎮或屬浙江的湖州、嘉興管轄,或屬江蘇的蘇州治理。
唐時,烏鎮隸屬蘇州府。后梁,隸屬不變,為吳越國地。后晉天福五年(940),置秀州,青墩遂屬嘉興縣隸秀州。
宋淳化三年(992),烏鎮屬烏程隸湖州。熙寧十年(1077),析嘉興縣西境的梧桐、永新、清風等5個鄉歸崇德縣,青鎮在清風鄉,屬崇德隸秀州。元豐初年,有分烏墩鎮、青墩鎮的記載,后為避光宗諱,改稱烏鎮、青鎮。嘉定年間,升嘉興為軍,青鎮遂屬崇德隸嘉興軍。寶慶二年(1226),改湖州為安吉,烏鎮為安吉州烏程縣地。宋代,鎮地設監鎮官,管火禁和酒稅,并招軍習武,以御盜寇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),烏鎮為湖州路烏程縣地,青鎮為嘉興路崇德縣地。鎮地設都巡檢。
明宣德五年(1430),析崇德縣的募化、千金、保寧、清風、永興和梧桐六鄉置桐鄉縣,青鎮屬之,隸嘉興府;烏鎮仍屬烏程隸湖州府。這一隸屬關系至清未變。
由于烏鎮是兩省、三府、七縣交接處,治安環境十分復雜,所以,明清時在烏鎮特別設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,以一小鎮而行使相當于府衙的職能。
民國元年(1912),烏、青兩鎮依舊分治。1950年5月,烏、青兩鎮終于合并,稱烏鎮,屬桐鄉縣,隸嘉興,直到今天。
烏鎮古名烏墩、烏戍。烏墩之“墩”,王雨舟在《二溪編》 中說 “烏鎮古為烏墩,以其地脈墳起高于四曠也……”,解釋得已夠明白。但何以稱“烏”呢?有很多種說法。一說是“越王諸子爭君長海上分封于此,遂為烏余氏,故曰烏墩”;一說“因土地神烏將軍而名烏”;一說“烏有烏陀古跡,青有昭明青鎖”,故有烏、青之名。此數說前人都提出異議,以為或無證,或附會,或缺乏歷史常識,盧學溥編修《烏青鎮志》時也逐加批駁。同時,他提出一個較為合理的說法,這個說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(1688)鄉賢在《烏青文獻》中提出的:“烏墩、青墩之名,其從來遠矣……大都江山自開辟以來,何有其名字?皆世諦流布相承耳,如‘齊魯青未了’,‘澄江靜如練’,是為山水傳神寫照語也。烏青之義蓋類此。”
春秋時期,烏鎮是吳越邊境,吳國駐兵于此設防越國,“烏戍”就由此而來.
唐時,烏鎮隸屬蘇州府。唐咸通十三年(872)的《索靖明王廟碑》(朱洪撰并書,吳曄篆額)首次出現“烏鎮”的稱呼,此前無據。這一時期的另一塊碑《光福教寺碑》中則有“烏青鎮”的稱呼。烏鎮稱“鎮”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,當時,鎮地置有鎮遏使的官職。
烏鎮是河流沖積平原,沼多淤積土,故地脈隆起高于四曠,色深而肥沃,遂有烏墩之名。其實,這類地名在當地并不鮮見。距烏鎮數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,鎮志上說:“紅墩在鎮西,地脈墳起,厥土赤壤,村以是名。” 旁又有一村名紫墩,就是因為多紫色土的緣故。紅墩、紫墩的命名為烏墩名稱的傳神寫照說提供了現實的佐證。
不過在烏鎮民間,人們更喜歡更帶感情色彩的鎮名由來傳說。唐憲宗元和年間,將軍烏贊為平定叛亂,犧牲在烏鎮,人們為了紀念這位使百姓免遭戰亂之苦的將軍,在烏鎮建造了一座烏將軍廟,鎮也以其名命之。宋元豐初年(1078),已有分烏墩鎮、青墩鎮的記載,南宋宋光宗登基,他的名字是“惇(音同‘敦’)”, 為避光宗諱,天下念“敦”的字全不能用,自此之后烏墩就定稱為烏鎮。烏墩鎮、青墩鎮也改稱為烏鎮、青鎮。1950年,烏、青兩鎮合并后稱烏鎮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