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楊園,名履祥,字考夫,號念芝,因世居烏鎮近郊爐頭楊園村,人稱楊園先生。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學家,一生崇奉程朱理學,以教授學生為務,人品德行,無可挑剔,尤有孝行,在烏鎮名聲極大;中年經營農務,以實踐所得,寫成《補農書》一書,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農學家。
張楊園出身在一個較富裕的家庭,且祖父、父親、哥哥都是讀書人,父親、哥哥曾中過邑庠生(秀才),所以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。加上自己的聰明和好學,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才智和孝篤的品德。15歲,應童子試,補縣學弟子員(秀才)。1631年,23歲的楊園到友人顏士鳳家擔任教師,從此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。他教育嚴格,既重知識,又重德行,尤其重視啟蒙教育和做學問的方法示范。他自己對孔孟之學極感興趣,提出“祖述孔孟,憲章程朱”,在授徒時同樣貫穿了這一宗旨。在呂留良的語溪東莊留館時,他幫助呂留良刻印了二程遺書、朱子遺書、語類及先儒遺著數十種,為保存古籍、弘揚文化作出了不小的貢獻。
在教育的同時,楊園的求知研究之心從不稍懈。他研讀《小學》、《近思錄》,鉆研孔孟儒學和程朱理學。晚年,楊園的治學水平更顯精熟,對王陽明的《傳習錄》進行條分縷析的評論,揭露其陽儒陰釋的學術本質。
從順治四年(1647)開始,張楊園一面教書,一面雇人經營農業。`每當春耕、秋收季節,他都要暫停學館,回家務農。48歲那年,楊園完成了《補農書》,以補充當時流傳的《沈氏農書》的未盡事宜。《補農書》較多地介紹種桑、養蠶和絲織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術,很適應當時蠶桑、絲織業已較普遍的現實,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。當代農學專家陳恒力對《補農書》評價甚高,說它是“總結明末清初農業經濟與農業技術的偉大作品之一,是我國農業史上的一種最可寶貴的遺產”。后來,該書廣泛流傳于蘇、浙、皖等地,并根據書中的方法指導生產。1957年,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組織力量來嘉興農村作調查,對《補農書》作過專題研究。
康熙十三年(1674)七月,張楊園恬然而逝,被安葬于住宅東南半里許的田頭,后又遷葬于楊園村北西溪橋畔。乾隆年間,浙江學使立巨碑,上題“理學真儒楊園張先生之墓”。200年后的同治十一年(1872),清政府為籠絡人心,降旨準張楊園從祀圣廟,即把張楊園的牌位供奉在孔廟正堂前的廊屋里,分享祭孔的祀品。這在封建社會是一種極高的榮耀。難怪后人要大發感慨,說“布衣祀兩廡,古今能有幾?”
張楊園的著作,《清史稿》卷四百八十《儒林一》有記載,如《讀易筆記》、《讀史偶記》、《近古錄》等,后人以《楊園先生全集》刊行。
張楊園之教學、研學、著作卓成大家,為烏鎮歷史上排名第一的鄉賢。
關鍵字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