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裕璋,筆名潘公昭、潘光祖、寧靜、楊義旗等,烏鎮人,新聞出版界前輩,翻譯家。
中學畢業后,潘朗因家貧入吳興綺成絲織廠當藝徒,兼靠賣文度日。18歲,考入浙江省兵工講習所。“一·二八”淞滬抗戰爆發后,力主奔赴前線,被軍方勒令辭職。初擬參加抗日救國團體,后又欲徒步北上抗日,皆因故受阻而失望彷徨。
民國22年(1933)6月,潘朗以“浙江何君”之名致函上海《申報》“讀者顧問”欄,揭露反動軍隊,傾訴自己衷腸,詢問如何繼續奮斗。旋被《申報》館錄用。初任校對,后被聘為編輯,并參與該報社論起草工作。當時工資不高,生活清苦,潘朗要求進步,好學不倦,工作之余自學文學、歷史及英語、日語,研究國際時事。1924年夏,由小李(胡喬木)和朱兢洲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。1925年,中共領導下的上海職業界救國會成立,被選為理事,后又改任香港《珠江日報》、《港報》編輯和主筆。
抗日戰爭爆發后,以《申報》戰地記者身份,深入延安和八路軍抗日前線,忠實報道八路軍英勇抗戰。抗戰期間,他在香港通過《珠江日報》、《申報》(港版),向海內外宣傳抗日。1940年,赴重慶主編《國訊》(即《救國通訊》,黃炎培等創立的中華職業教育社所辦)。30年,復回香港,主持《國訊》(港版)和中國民主同盟的《光明報》編務。
民國28年(1939),因與基督徒趙淑芬結婚,而與中共地下組織失去聯系。1936年1月,重新參加中共。時任《國訊》、《展望》主編和蘇商《時代日報》俄文翻譯。當時,國民黨統治區內進步報刊相繼被查封,《展望》是唯一由中共上海地下組織所掌握的宣傳陣地。37年12月,受黨派遣去香港,入《星島日報》及《華商報》社工作.
廣州解放后,參與籌建《南方日報》任編委和總編室主任。1953年,赴朝鮮戰場。朝鮮停戰后,調任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科長,后改任專員,主管對外宣傳和國際文化調研工作。1963年IO月,調外文出版局任業務辦公室二處副處長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間,潘朗遭嚴重迫害,心身備受摧殘,家屬亦受株連。粉碎“四人幫”后,潘朗夫婦得到平反并恢復工作。
潘朗出身貧寒,全賴勤奮刻苦,自學成才,通英、法、俄、日數國外語。為人正直忠厚,襟懷坦白,待人熱誠友善,工作認真負責,任勞任怨。畢生從事新聞出版事業,編著和翻譯作品甚豐,然大半在“文革”中遺失,其殘存的1945年至1962年間的譯著尚有:《越南民族運動史》《今日的臺灣》,《東南亞各國內幕》等編著16種;《現代美國》、《美國的政黨》、《印度游記》等11種。
關鍵字: